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物理储能基础研究及应用技术
    王鼎, 刘仕桢, 施东波, 谢永慧
    动力工程学报. 2024, 44(3): 339-347. https://doi.org/10.19805/j.cnki.jcspe.2024.230648
    为了推动大规模、高效率储能技术的发展,提出了一种新型气液相变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该系统整体压力水平低于CO2临界压力,有效降低了部件制造难度,改善了系统经济性。对该系统进行了热力学与经济性分析,结果表明:典型设计工况下系统的储能效率为65.35%,投资回收周期约为5.50 a。㶲分析结果表明:透平的㶲损最大,为1.23 MW;蒸发器具有最小㶲效率,为9.41%。参数分析结果表明:增大CO2冷凝温度、压缩机等熵效率、透平等熵效率,或降低换热器2冷端和热端温差、换热器3冷端温差,均有利于提升系统储能效率,同时缩短系统投资回收周期。
  • 生物质能源资源化高效利用专栏
    高亚丽, 田丽娜, 卫俊涛, 于广锁, 王辅臣, 黄安奎, 徐德良, 张书
    动力工程学报. 2024, 44(2): 168-180. https://doi.org/10.19805/j.cnki.jcspe.2024.230537
    主要综述了合成气中各种污染物的气体净化技术,根据处理方式和处理温度的不同,可分为冷/热气体净化。对于固体颗粒物污染物,冷/热气体净化都采用物理去除的方式;焦油冷气体净化一般采用物理分离方式,而热气体净化可以通过高温热裂解或气化过程加入催化剂实现;含氮污染物易溶于水,因此冷气体净化大多选择用水、酸性或有机溶剂直接吸收,热气体净化通常用催化氧化的方式;相比于含氮污染物,含硫污染物使用冷气体净化既可以选择液体溶剂吸收,又可以使用多孔碳材料等固体吸附剂进行吸附,金属氧化物被认为在高温下对含硫污染物有好的吸附性能。在冷气体净化中氯化物的去除一般通过氯化铵(NH4Cl)沉积和氯化氢(HCl)蒸气吸收两种机制进行,在热气体净化中金属可以与卤化物以卤化物盐的形式一起被去除。
  • 生物质能源资源化高效利用专栏
    丁先, 李汪繁, 马达夫, 吴何来, 刘平元
    动力工程学报. 2024, 44(2): 157-167. https://doi.org/10.19805/j.cnki.jcspe.2024.230672
    生物质锅炉富氧燃烧作为一种新型的燃烧技术,可在有效改善生物质燃料清洁高效利用的同时,为碳捕集及利用提供高浓度CO2的烟气,目前该技术在国内外尚处于研究示范阶段。通过系统梳理生物质燃料的基本特性,重点介绍了生物质富氧燃烧特性及相关工程研究现状,并分析了该技术发展趋势。结果表明:富氧燃烧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热量损失,提高燃烧稳定性和锅炉运行效率;通过烟气再循环动态调整再循环比例可有效控制炉内的温度水平,缓解污染物排放问题;由于在富氧系统、配风系统、受热面结渣和全炉膛密封等方面存在技术问题,合适的注氧和混氧方式、氧量和配风方式的动态调整、防结渣处理和密封改造是防范风险的主要措施;基于富氧燃烧的生物质能高效利用耦合碳捕集与封存技术有望成为生物质电厂转型发展的方向。
  • 电化学储能基础研究及应用技术
    周凡宇, 曾晋珏, 王学斌
    动力工程学报. 2024, 44(3): 396-405. https://doi.org/10.19805/j.cnki.jcspe.2024.230571
    针对碳中和目标下可再生能源并网引发的电力系统不稳定的现状,介绍了电力系统各个环节对于储能的需求特性,讨论了电化学储能,包括超级电容器、碱金属离子电容器、碱金属离子电池、液流电池、其他二次电池、氢能等技术的特点与发展现状,分析了它们在适配大规模储能时所面临的挑战,展望了其未来应用前景和发展趋势。最后指出,电化学储能技术应朝着"高性能、高安全性、低成本"的方向发展。
  • 生物质能源资源化高效利用专栏
    姚磊, 葛立超, 赵灿, 王睿坤, 左明锦, 张玉黎, 汪洋, 许昌
    动力工程学报. 2024, 44(5): 665-680. https://doi.org/10.19805/j.cnki.jcspe.2024.230625
    综述了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热解技术的研究进展,总结了不同生物质原料的热解机理,分析了产物的组成和性质,研究了产物的调控、改性和应用。指出未来的研究方向应该集中在以下几方面:技术改进,致力于改进生物质热解技术,提高能源转化效率和产物选择性; 产品多样化,除了生物质热解产生的主要能源产品,如生物炭、生物油和生物气,还应着眼于开发高价值的化学品和材料,包括生物基化学品、特殊化学品和高性能材料; 集成系统,应尝试将生物质热解与其他能源转化技术相结合,形成多能源联供系统,与生物质发酵、光催化、电解和储能等技术集成,以提高整体能源系统的效率和可持续性。
  • 电化学储能基础研究及应用技术
    周润怡, 黄艳忠, 祁义恒, 张传志, 周美琪, 杨化超, 薄拯
    动力工程学报. 2024, 44(3): 406-417. https://doi.org/10.19805/j.cnki.jcspe.2024.230633
    功率型储能器件具有功率密度高和充放电速度快等显著优点,适用于需要大功率输出和短时间内快速响应的应用场景,如电网调频、军用装甲车辆应急启动和港口起重装备能量回收等。围绕主流的功率型储能器件——超级电容器、功率型金属离子电池、金属离子混合电容,介绍了各类功率型电化学储能技术的基本工作原理,系统性地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在功率型电化学储能器件电极材料和电解液方面的改性策略和研究进展,最后对功率型电化学储能技术未来研究方向和应用趋势进行了合理展望。
  • 电化学储能基础研究及应用技术
    孙培锋, 陆王琳, 白鹏, 陆启亮, 徐国昌, 蒋信, 徐凡
    动力工程学报. 2024, 44(3): 418-429. https://doi.org/10.19805/j.cnki.jcspe.2024.230657
    系统论述了目前辅助火电机组调频用的锂电池和超级电容混合储能系统的关键技术及其研究进展,如不同类型储能的功率/容量优化配置、高压级联和模块化多电平(MMC)拓扑结构应用、混合储能控制策略等。介绍了国内混合储能辅助火电机组调频的示范工程项目,并对混合储能辅助调频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 综合能源系统
    许宏宇, 李瑞凡, 许诚, 郭豪, 辛团团, 杨勇平
    动力工程学报. 2024, 44(8): 1307-1316. https://doi.org/10.19805/j.cnki.jcspe.2024.230382
    半闭式CO2循环具有高效和零碳排放的特点,针对目前集成液化天然气(LNG)冷能的半闭式CO2循环发电系统,提出了一种高效的LNG冷能的梯级利用方式。结果表明:基准案例中空分和压缩过程的能耗分别降低了70.4和75 MW,系统净效率为63.76%,相比于常规循环提升9.48个百分点;在此基础上,采取改进循环参数、匹配回热器热容等优化措施后,优化案例的净效率进一步提高至72.22%,系统的效率为51.27%。相比于仅在循环过程集成LNG冷能的参考系统Ⅱ,冷能利用的效率提高了28个百分点。
  • 基础研究
    邓国坚, 石伟朝, 刘阳
    动力工程学报. 2024, 44(1): 1-6. https://doi.org/10.19805/j.cnki.jcspe.2024.220756
    为研究可应用于工程实际的微动疲劳寿命预测方法,通过对压气机材料TC11微动疲劳试样进行微动疲劳寿命预测分析,梳理了基于临界面法的微动疲劳寿命预测方法的基本流程,并将SWT微动损伤参数的预测结果与试验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弧度较小的榫头工作面会使得榫连接模拟件接触区域的SWT临界面参数值降低,有利于提高微动疲劳寿命;基于SWT临界面参数的寿命模型的预测结果与试验值的误差分散带在2倍因子以内,对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实际构件的微动疲劳寿命预测具有参考意义。
  • 动力设备与系统
    赵淑媛, 袁鑫, 刘骏, 陈衡, 王修彦
    动力工程学报. 2024, 44(4): 547-556. https://doi.org/10.19805/j.cnki.jcspe.2024.230165
    为研究燃煤机组进行碳的捕获、利用与封存(CCUS)改造后度电成本与电力供应成本的变化情况,综合当前电-碳双市场发展趋势总结分析出燃煤机组CCUS 应用的成本、收益情况并建立仿真模型,同时对配备CCUS的660 MW 燃煤电站进行度电成本与电力供应成本的折算分析,最后以碳捕集成本、碳交易价格为变量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火电机组经CCUS 改造后,预测度电成本将于2034—2035 年下降至电网区域煤电交易基准价向上浮动20%的范畴,于2039年后实现改造前后度电成本变化率为负数,即改造后度电成本低于改造前度电成本的目标,此外尽管碳捕集成本、碳交易价格将对度电成本和电力供应成本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在两者的耦合作用下,火电机组CCUS改造项目仍具有良好的经济性效果。
  • 物理储能基础研究及应用技术
    吕修业, 蒋俊, 郝宁, 刘传亮
    动力工程学报. 2024, 44(3): 348-354. https://doi.org/10.19805/j.cnki.jcspe.2024.230565
    由于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在储气过程中,储气库中压缩空气的压力和温度不断发生变化,会直接影响压缩机的输出功率和实际储气量,以管线钢作为储气库的形式为例,采用数值求解微分方程的方法首先分析了15 m管线钢在绝热工况下压缩空气的温升效应,并采用Fluent进行仿真验证。在考虑管线钢温升以及不同传热工况下,对3 024 m的长距离管线钢进行了储气过程的热力计算,并将储气过程与压缩机做功过程进行耦合计算,获得储气过程中压缩空气的压力和温度,压缩机的输出功率、储气库实际储气量等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当综合传热系数为0 W/(m2·K)、1 W/(m2·K)、5 W/(m2·K)和25 W/(m2·K)时,充气结束时的压缩空气质量平均温度分别为315.39 K、311.65 K、301.52 K和291.35 K,储气量分别为244.64 t、252.60 t、275.77 t和301.35 t。
  • 陈鸿伟, 付昱飞, 宋杨凡, 郭成浩, 施睿鹏, 王猛, 徐游波
    动力工程学报. 2024, 44(6): 872-885. https://doi.org/10.19805/j.cnki.jcspe.2024.230241
    主要综述了光解水、光发酵、暗发酵、暗-光发酵耦合等生物制氢技术,分析各方法的产氢机制、工艺优劣、影响因素和研究现状等,同时对比了生物制氢反应器的类型与特点。结果表明:生物制氢在低品位能源处理与高级能源生产方面具有巨大潜力。最后,给出了目前生物制氢技术的发展建议。
  • 新能源与储能
    范永胜, 丁雪, 邓艾东
    动力工程学报. 2024, 44(1): 62-67. https://doi.org/10.19805/j.cnki.jcspe.2024.220789
    针对无监督跨域故障诊断领域存在标注数据不足、模型诊断精度低等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深度条件子域自适应网络(DCSAN)。该网络将分类器预测的置信度映射到共享特征提取器所提取的特征中,以获得多模态映射特征,之后利用多核局部最大平均差异(MK-LMMD)度量不同域间多模态映射特征之间的距离。然后,通过最小化MK-LMMD和分类器损失函数,实现了源域和目标域相应子域分布的对齐。最后,在江南大学轴承数据集上对所提方法的可行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在6个变工况迁移任务中,DCSAN模型的平均诊断准确率分别比深度适配网络(DAN)、域相关性对齐方法(D-CORAL)和基于对抗学习域适应方法(DANN)模型高出9.5百分点、8.0百分点和13.6百分点;所提DCSAN模型在子域对齐和跨域自适应故障诊断方面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 综合能源系统
    员盼锋, 徐舒涵, 丹慧杰, 张民, 牛国平, 蒙毅
    动力工程学报. 2024, 44(4): 650-657. https://doi.org/10.19805/j.cnki.jcspe.2024.230191
    提出一种基于火电厂源侧的综合能源系统构型,该系统以火电机组为核心,在系统的输入端耦合生物质气化、垃圾气化、干化污泥等多种可再生能源输入,在输出端供应冷、热、汽、电等多种能源产品,并将电厂热平衡模型与可再生能源模型及制冷制热系统模型耦合,建立以效率和经济性为目标的优化配置方法,采用输入端优化与输出端优化2类优化逻辑,从系统输入端、输出端来分析火电厂源侧综合能源系统主要运行参数对经济性和效率优化目标的影响。结果表明:综合能源改造对现阶段火电厂具有积极意义。
  • 数字化与智能化
    董坤, 冉鹏, 刘旭, 樊钦洋, 李政, 曾庆华, 李伟起
    动力工程学报. 2024, 44(1): 91-98. https://doi.org/10.19805/j.cnki.jcspe.2024.230021
    针对不同应用场景下光伏数据波动模式差异较大时,现有的光伏发电功率预测模型存在精度及适应性不足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具有权参数自适应性的并行深度学习光伏发电功率预测框架。该框架包含2种可以并行预测的深度学习算法单元(Attention-Seq2Seq单元、Transformer单元)以及一个权参数自适应优化单元。基于所提出的并行深度学习框架,对光伏发电功率进行预测,并分别与Attention-Seq2Seq、Transformer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结果表明:基于权参数优化的并行深度学习光伏功率预测框架弥补了不同数据波动模式下单一算法预测精度和适应性不足的问题,也可以有效解决时间序列预测中的长距离依赖问题,较单一算法预测精度更高,其平均绝对误差和均方根误差在夏季典型日最大降幅分别是41.18%和45.59%,在冬季典型日最大降幅分别是81.13%和82.86%。
  • 电化学储能基础研究及应用技术
    王晋君, 苟凯杰, 陈衡, 陈宏刚, 徐钢, 张国强
    动力工程学报. 2024, 44(3): 439-446. https://doi.org/10.19805/j.cnki.jcspe.2024.230584
    为实现可再生能源的有效集成,减小风电的瞬时功率波动,利用锂电池类能量型储能与飞轮类功率型储能相结合的混合储能系统(HESS)对风电波动进行平抑。首先采用改进k-means算法得到典型日数据,利用经验模态分解(EMD)将其拆解得到HESS平抑任务;在综合考虑多种储能系统功率容量和充放电效率约束的基础上,构建相互协调运行的HESS能量管理系统。此外,以混合储能系统成本与风电功率机会补偿成本最低为目标函数,引入基准线变量和波动惩罚系数进行修正,构建平抑风电波动的HESS容量配置模型。最后结合实际并网数据,得到平滑效果和经济最优的配置方案。结果表明:所提配置方案风电累计欠补偿量共减少了91.8%,经济性提高了49.99%,最佳风储配比为1∶0.16,其中飞轮和锂电池比例为1∶4.65。
  • 基础研究
    赵一凡, 刘敦禹, 金晶
    动力工程学报. 2024, 44(4): 509-519. https://doi.org/10.19805/j.cnki.jcspe.2024.230134
    在化学链反应过程中,载氧体作为氧和热量的载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载氧体设计一直是化学链技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化学链燃烧通常发生在流化床反应器中,由于化学反应带来的化学应力对载氧体磨损贡献率最大,导致载氧体寿命大大缩短,有效成分流失。从载氧体结构设计角度出发,定性评价了不同复合载氧体的抗磨损机理:核壳结构抑制了活性组分的相分离现象,避免了由于活性组分表面磨损带来的载氧体失活;添加Al2O3 纤维和"铆钉"抑制了裂纹扩展,减缓了材料的磨损;添加燃料灰改善了复合载氧体的骨架强度,提高了载氧体抗磨性和抗结渣团聚性;利用复合载氧体的协同增效提高了反应活性,减缓了烧结团聚现象。从磨损动力学和使用寿命角度出发,定量比较了不同载氧体的磨损情况:通过对数拟合Gwyn 磨损动力学方程,求出不同载氧体拟合参数Kn,可以反映磨损机制和磨损变化规律。
  • 物理储能基础研究及应用技术
    张斌, 王光磊, 徐震, 周广杰
    动力工程学报. 2024, 44(3): 369-375. https://doi.org/10.19805/j.cnki.jcspe.2024.230592
    燃气轮机冷热电三联供(CCHP)技术发展前景广阔,但存在部分负荷运行效率不高、热-电输出耦合性强、热电比调节不灵活等问题。构建了集成恒压压缩空气储能(CAES)的新型燃气轮机CCHP系统,建立了压气机、燃烧室、透平、余热锅炉、换热器、喷射器、水泵/水轮机等部件的热力学模型,分析了采用抽气-释气流量调节策略的系统运行特性。结果表明:抽气、释气系数在0~0.2内时,新型系统热电比调节范围为0.58~2.27,一次能源利用率稳定在58.1%~59.5%,㶲效率不低于32.2%,可实现宽工况高效运行。
  • 动力设备与系统
    史进渊, 谢岳生, 徐佳敏
    动力工程学报. 2024, 44(1): 25-37. https://doi.org/10.19805/j.cnki.jcspe.2024.230048
    构建了汽轮机蒸汽管道、主汽调节阀与汽缸外缸的外表面传热系数计算模型与计算方法。给出了汽轮机蒸汽管道、主汽调节阀、高压外缸、中压外缸与低压外缸的内表面传热系数以及保温结构外表面与低压外缸外表面的复合传热系数计算公式。建立了汽轮机蒸汽管道、高压外缸与中压外缸的金属内层壁与保温结构外层壁的双层圆筒壁、主汽调节阀金属内层壁与保温结构外层壁的双层球壁以及低压外缸单层圆筒壁的传热过程计算模型。考虑到金属内层壁内表面温度与外表面温度和保温结构外层壁外表面温度均为待定温度,采用迭代法确定这些汽轮机部件的表面温度、传热过程的传热系数与热流密度。完成了汽轮机蒸汽管道、主汽调节阀、高压外缸、中压外缸与低压外缸的外表面传热系数计算分析的应用实例,得出了这些汽轮机部件传热过程金属内层壁外表面的传热系数、热流密度与等效表面传热系数的计算结果,为这些汽轮机部件温度场与应力场的有限元数值计算提供了传热边界条件。
  • 数字化与智能化
    王玮, 杨健, 任国瑞, 任鑫, 王华
    动力工程学报. 2024, 44(1): 99-108. https://doi.org/10.19805/j.cnki.jcspe.2024.230028
    为提升双馈风电场的无功功率补偿和电压稳定能力,提出了一种考虑模糊多目标优化的风电场无功电压分区控制方法。基于有功功率数据对风电场进行分区降维,并计算获得了各分区的无功优化限值;定义了分区无功裕度指标用以描述风电场电压运行的安全裕度,综合考虑运行安全性和稳定性,建立了风电场无功电压的模糊多目标优化模型;提出了一种可大范围全局快速寻优的自适应遗传禁忌算法,通过重新定义交叉与变异概率提升了寻优的全局时效性,通过引入禁忌算法改善了寻优准确性。最后,以某双馈风电场为例进行了仿真验证。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够为风电场预留充足的无功裕度,显著降低系统内部的电压波动。
  • 数字化与智能化
    陈祎璠, 曹越, 司风琪
    动力工程学报. 2024, 44(1): 76-83. https://doi.org/10.19805/j.cnki.jcspe.2024.230042
    为了对燃煤机组过热汽温宽负荷运行时进行更精确地前馈控制,提出一种基于物理引导神经网络(PGNN)的预测前馈信号模型,并基于间隙度量法确定了多模型的负荷段分配。多模型间隙度量PGNN预测方法采用多模型间隙度量方法对负荷区段进行合理划分,结合过热器机理引导的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可以对强耦合、大惯性的过热汽温宽负荷前馈信号进行精准预测。结果表明:在机组宽负荷运行时,随着负荷降低控制对象的非线性程度逐渐增强,需要更多的模型数量,采用多模型间隙度量PGNN前馈控制方法可以在不同工况下采用与当前工况相适应的前馈信号,有效提升过热汽温的调节精度和稳定性。
  • 新能源与储能
    郭磊, 董韦汝, 刘艇安, 吴小琴, 王靓, 吴玮
    动力工程学报. 2024, 44(1): 56-61. https://doi.org/10.19805/j.cnki.jcspe.2024.230322
    使用热重分析仪和小型流化床反应器分析了基于铜基氧载体的生物质化学链重整,研究了氧载体和反应器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铁基氧载体、石英砂相比,使用铜基氧载体时失重和失重速率均更大,这是因为铜基氧载体在较高的温度下能够释放出氧气,加速生物质的热解与气化;在较高的温度下,气化效率、气产率、转化率和气化速率均较高;铜基氧载体表现出较好的氧化还原能力、抗烧结能力和反应性。
  • 综合能源系统
    韩中合, 马立, 段宇轩, 刘奥, 吴迪, 李桂强
    动力工程学报. 2024, 44(2): 317-327. https://doi.org/10.19805/j.cnki.jcspe.2024.230002
    为进一步构建清洁低碳、经济节能的供能系统,研究建立了含风、光以及多元储能的分布式能源系统,针对北京某办公园区,采用DeST预测用户负荷以及当地风、光条件。以经济性、节能性和环保性三方面的综合效益最大为目标,提出一种自适应优化运行策略,分别采用穷举搜索法和遗传算法对系统优化调度方案进行优化。同时,采用以电定热运行策略作为对照,对比分析几种不同运行策略下系统的综合效益。结果表明:传统以电定热运行模式下的综合效益平均值为0.41;而在自适应优化运行策略下,使用遗传算法得到的调度方案,其综合效益平均值可达0.5,穷举搜索法得到的运行方案,其综合效益平均值可达0.51。
  • 李晓璐, 王岢, 赵冰, 廖文宇
    动力工程学报. 2024, 44(6): 886-894. https://doi.org/10.19805/j.cnki.jcspe.2024.230235
    针对风电机组数字化智慧运维中面临的风电场多台机组运行数据过载、故障信息冗余、运维知识查询效率低下和全生命周期运维知识推理不足等问题,提出面向风电机组运维数据的知识图谱构建方法。首先,利用风电机组设备维修工单等文本数据进行故障部件、故障原因等重要信息的提取,给出风电机组运维数据的知识图谱构建全流程;其次,在构建过程中分别针对故障实体、属性抽取、关系抽取进行建模分析。结果表明:风电运维知识图谱有助于机组运维人员准确地掌握故障根因,高效获取运维措施,保障信息化、智能化条件下风电机组维修能力;与关系型数据库相比,该设计方法在查询精度和时间方面具有更好的运用效果。
  • 李德波, 靳万龙, 陈兆立, 陈智豪, 宋景慧, 雷贤良, 邓磊, 车得福
    动力工程学报. 2024, 44(6): 837-843. https://doi.org/10.19805/j.cnki.jcspe.2024.230268
    基于通道几何尺寸对印刷电路板换热器(PCHE)流动与传热特性的影响,采用数值方法研究了通道高度对翼型翅片PCHE流动传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通道高度显著影响PCHE的紧凑性、阻力与传热性能;在相同雷诺数条件下 (Re=6 000~14 000),随着通道高度H的减小(通道高度与横向节距之比H/ST=0.12~0.60),范宁摩擦因子f先降低后升高,H/ST=0.24翼型翅片通道的f最低;H/ST=0.24~0.60翼型翅片通道的柯尔本-j因子j几乎相同,H/ST=0.12翼型翅片通道的j有所增加;j/f适合于评价不同高度翼型翅片通道的综合性能,以j/f作为综合性能评价指标时,H/ST=0.24翼型翅片通道的综合性能最佳。
  • 熔盐储能基础研究及应用技术
    张宇恒, 宋晓辉, 杨荣贵, 李小波
    动力工程学报. 2024, 44(3): 447-454. https://doi.org/10.19805/j.cnki.jcspe.2024.230572
    提出了一种基于再热蒸汽-抽汽熔盐储热的火电联合系统,通过建立仿真模型对系统的运行过程及效率进行了分析。为了使熔盐放热过程匹配主蒸汽温度,需要在抽汽充热过程之后再配置电加热器对熔盐提温,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充热过程平均换热温差、放热过程夹点温差、低温储热温度对系统性能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充热过程中维持10 K平均换热温差,放热夹点温差从5 K增加至15 K会导致最高等效往返效率从88.2%降低至85.0%,同时最佳储热温度从314 ℃升高至324 ℃;放热过程中维持10 K夹点温差,充热过程的平均换热温差从5 K增加至15 K时,最高等效往返效率从89.5%降低至85.8%;2个温差均在10 K时,机组的最高等效往返效率为87.1%,该条件下运行时机组最低负荷可从30%下调至24.3%。
  • 新能源与储能
    李羽, 柳灿, 连波, 竺晓程
    动力工程学报. 2024, 44(2): 270-276. https://doi.org/10.19805/j.cnki.jcspe.2024.230074
    基于动网格技术,分别采用强迫振动和自由振动方法对90°攻角下风力机翼型的涡激振动现象进行了数值研究。通过强迫振动计算方法,确定了Du96-W-180风力机翼型在不同振幅下的涡振区间,并比较了改变来流速度和改变结构刚度对涡振区间的影响;通过自由振动计算方法,获得了不同来流速度下的翼型涡振区间,对比了频率比r=0.93和r=1.11时不同结构阻尼对翼型振动响应的影响,分析了翼型涡振的发展和演化过程。结果表明:改变来流速度和改变结构刚度时不同频率比下的涡振区间基本一致;自由振动数值计算验证了强迫振动的涡振区间;不同频率比下6%结构阻尼比时翼型振动出现涡激振动和强迫振动2种形式。
  • 生物质能源资源化高效利用专栏
    薛崟, 段钰锋, 丁卫科
    动力工程学报. 2024, 44(2): 232-240. https://doi.org/10.19805/j.cnki.jcspe.2024.230497
    为了研究生物质电转气技术的环境影响,选用玉米杆、稻秸这2种生物质,采用生命周期评价(LCA)模型全面评价了生物质电转气技术的全生命周期过程,利用SimaPro软件对生物质的获取、生物质直燃发电、CH4和H2的生产、CH4的运输及利用等阶段进行生命周期评价,得到各阶段主要的环境影响类型,并对比分析了玉米秆和稻秸的环境影响潜值。结果表明:海洋水生毒性、全球暖化、淡水水生毒性以及酸化是表现较为突出的环境影响类型;在海洋水生毒性这一环境指标上,稻秸电转气技术是玉米杆电转气技术的2.8倍;在全球暖化、人体毒性、酸化等环境影响类型上,玉米秆和稻秸的影响程度较为相似。
  • 动力设备与系统
    李政, 杜秉霖, 张瑞瑜, 李晨鹏, 刘培, 刘建民, 解育才
    动力工程学报. 2024, 44(4): 537-546. https://doi.org/10.19805/j.cnki.jcspe.2024.230210
    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频次升高,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受到挑战。现有对战略备用机组的研究多为政策分析或者从机组成本和售电收入等角度进行建模仿真,无法全面反映其带来的经济社会影响。为综合分析战略备用机组的经济性,建立了考虑保障经济生产、居民健康效益和劳动力水平等方面收益以及电厂投资运维成本的成本效益分析模型,并以四川省限电事件为案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四川省限电事件中,战略备用机组可带来的度电效益为4.77 元/(kW·h),战略备用机组所带来的度电成本约为1.91 元/(kW·h),而使用已完成折旧的机组作为战略备用机组所带来的度电成本约为0.47 元/(kW·h),所以从全社会角度分析,建设运营战略备用机组是经济可行的;机组运行时长是影响战略备用机组度电成本的最关键因素,一年内低于89h 的运行时长会使得机组度电成本高于其社会效益。
  • 新能源与储能
    赵斌, 温柔, 边技超, 刘瑞, 龚宇烈, 王善民
    动力工程学报. 2024, 44(1): 68-75. https://doi.org/10.19805/j.cnki.jcspe.2024.230011
    针对以热源温度为140 ℃的气液两相混合地热流体为热源驱动的有机朗肯循环(ORC)发电系统最佳工质筛选问题,选取6种干工质,通过在MATLAB中搭建系统模型,分析了各工质蒸发温度对系统热力性能的影响,对比了不同蒸气质量分数下最佳蒸发温度随热源温度的变化规律,并研究了热源质量流量对系统净输出功率的影响以及蒸发温度对回灌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综合考虑工质的热力性能、物理化学稳定性、热源匹配性以及回灌温度对地热ORC发电系统的影响,工质R601a(异戊烷)可作为以140 ℃气液两相混合地热流体为热源驱动的ORC发电系统的最佳适用工质。
  • 熔盐储能基础研究及应用技术
    李应保, 罗润洪, 黄杰
    动力工程学报. 2024, 44(3): 455-461. https://doi.org/10.19805/j.cnki.jcspe.2024.230480
    提出一种"绿电"熔盐储能系统,同时对熔盐储热系统的关键设备进行了机理模型分析,并进行了数学模型辨识实验和动态特性分析。结果表明:熔盐储热系统普遍具有大惯性的特点,通过设计多级加热和换热装置可以有效控制熔盐系统中熔盐和蒸汽的温度、流量和压力等参数的变化,提高供热蒸汽的品质,保证整套系统的运行稳定性,满足工业现场供热与发电需求。
  • 综合能源系统
    白亚平, 杨伊琳, 李鹏, 韩中合, 陈东旭, 郭董阳
    动力工程学报. 2024, 44(2): 307-316. https://doi.org/10.19805/j.cnki.jcspe.2024.230064
    针对300 MW超临界二氧化碳(SCO2)部分冷却循环和部分冷却再热循环燃煤发电系统,建立了热经济性数学模型,以循环热效率ηt、系统㶲效率ηex及平准化度电成本CLCOE为评价指标,对不同系统和不同关键参数进行热经济性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设计工况下,与部分冷却循环系统相比,在部分冷却再热循环下ηt高0.33%,ηex高0.35%;在相同参数条件下,2个发电机组燃煤消耗成本占比均超过70%,锅炉成本远高于其他设备成本;存在最优的主压缩机入口压力,使得ηtηex达到最大,同时CLCOE达到最小;随着主压缩机入口温度的增大,ηtηex逐渐减小,CLCOE则逐渐增大;ηtηex随着透平入口温度的增大线性提升,CLCOE则先减小后增大。
  • 物理储能基础研究及应用技术
    史幸平, 刘乙学, 王妍, 张千旭, 安旭刚, 吕凯, 何青
    动力工程学报. 2024, 44(3): 385-395. https://doi.org/10.19805/j.cnki.jcspe.2024.230644
    液化空气储能(liquefied air energy storage,LAES)因其存储规模大和不受地理条件限制的独特优势,可参与现有燃煤机组的调峰改造,以推进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发展。为此提出一种与燃煤机组耦合的新型LAES系统,并且建立耦合系统的热力学模型和经济性模型,分析储能容量变化对耦合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某670 MW燃煤机组耦合时,可以综合考虑选择44.2 MW/176.8 MW·h的液化空气储能系统。在燃煤机组的3种低负荷(30%THA、40%THA和50%THA)工况下,耦合运行的LAES系统的往返效率在51%左右,比单独运行的LAES系统高出大约9个百分点。耦合运行的LAES系统的投资收益率接近10%,14 a之内可实现投资回收。敏感性分析显示增大峰谷电价差有利于提升系统的经济性能。
  • 基础研究
    黄章俊, 徐通, 何洪浩, 孙刘涛, 田红, 李新卓
    动力工程学报. 2024, 44(4): 520-527. https://doi.org/10.19805/j.cnki.jcspe.2024.230115
    采用带误差传播的直接关系图法、全物种敏感性分析和人工神经网络(ANN)联合方法,以点火延迟时间和CO摩尔分数为优化目标,通过对甲烷富氧燃烧详细机理USCmech2.0 的简化和优化,提出了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甲烷富氧燃烧优化机理(ANN-OMOC)。甲烷富氧燃烧模拟计算和对比分析的结果表明:相比于甲烷富氧燃烧简化机理FSSA的预测误差, 优化机理ANN-OMOC对点火延迟时间、层流火焰速度的预测误差分别从2.53%、24.38%降到0.50%、14.41%;与甲烷富氧燃烧的简化机理DRGEP 和FSSA 相比,优化机理ANN-OMOC对点火延迟时间、OH摩尔分数峰值和CO摩尔分数峰值的预测结果最佳,其相对误差均在10%以下。
  • 多能耦合优化运行策略及蓄热技术
    吴茂乾, 乔磊, 宋明曙, 刘圣冠, 雷琪安, 种道彤
    动力工程学报. 2024, 44(3): 475-485. https://doi.org/10.19805/j.cnki.jcspe.2024.230574
    为了提高热电联产机组调峰能力,利用热网蓄热实现机组的"热电解耦"。建立了某350 MW热电联产机组及其热网系统的动态仿真模型,研究了热网及其热用户在蓄/放热阶段的动态特性及环境温度对机组调峰能力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热用户滞后时间随着热用户与换热首站的距离的增加而增加,同时也受自身热负荷的直接影响和其余热用户热负荷的间接影响;热网相对蓄/放热功率在改变抽汽质量流量后先迅速变化再缓慢变化;热用户温度近似呈线性变化,其变化速率随着抽汽质量流量变化幅度的增大而增大,且开始变化时间也随之提前;机组最大调峰能力随着环境温度降低而略有增加,环境温度从0 ℃下降至-15 ℃时,机组调峰能力从23.8 MW增加至29.7 MW;增加蓄热时长,提高蓄热温度,降低放热温度均有利于提高机组调峰能力。
  • 数字化与智能化
    高原, 邓艾东, 范永胜, 梁志宏, 傅行军
    动力工程学报. 2024, 44(2): 277-283. https://doi.org/10.19805/j.cnki.jcspe.2024.230091
    针对传统振动传感器安装不易,而声信号分析易受环境噪声干扰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梅尔倒谱系数(MFCC)和马氏距离加权改进支持向量数据描述(MDE-SVDD)的音频信号异常检测方法,用于滚动轴承运行状态监测。该方法从轴承运行声信号中提取MFCC作为特征向量,进而使用马氏距离加权改进SVDD,以增强对噪声样本的抗干扰性,从而提高算法的检测精度,然后在实验音频信号中添加多种强度的高斯白噪声以模拟现场噪声环境,并将所提方法的测试结果与传统SVDD等异常检测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低信噪比(-5 dB)场景下,MDE-SVDD的异常检测平均准确率达到91.99%,相较于传统SVDD提升了7.73百分比。
  • 生物质能源资源化高效利用专栏
    张涛, 泮浩翔, 吕为智, 龚勋
    动力工程学报. 2024, 44(2): 196-202. https://doi.org/10.19805/j.cnki.jcspe.2024.230738
    通过等体积浸湿的方法对不同结晶度的纤维素负载1-丁基-3-甲基咪唑氯([Bmim]Cl)离子液体,获得了负载离子液体的纤维素和再生纤维素样品,在固定床反应器上探究了不同结晶度纤维素负载离子液体的热解行为,并分别对其三态产物生物焦、生物油、生物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纤维素再生过程会破坏内部晶体结构,使其无定形区域变大,脱水反应更加容易发生;热解温度为275 ℃时,与纤维素相比,结晶度更低的再生纤维素能够促进挥发物的生成以及抑制固体碳的生成,液体产率及固体产率分别从48.23%、48.81%变化至55.7%、37.67%,而热解温度在300~350 ℃的高温下却相反;负载离子液体后可以促进LGO等物质的生成,最高产率可达到16.1%,高结晶度能够促进离子液体对LGO的催化作用。
  • 数字化与智能化
    曾鹏, 曾喆昭, 黄利容
    动力工程学报. 2024, 44(1): 84-90. https://doi.org/10.19805/j.cnki.jcspe.2024.230017
    针对选择性催化还原(SCR)脱硝系统具有多扰动、大惯性和模型不确定性等特性,提出了一种基于自耦比例积分微分(SCPID)控制理论的控制方法。该方法将SCR脱硝系统中的内部扰动、外界扰动与模型不确定性等一切复杂因素定义为总扰动,进而将该系统映射为线性扰动系统,据此构建了一个在总扰动反相激励下的受控误差系统,然后针对SCR脱硝系统的内环和外环系统分别设计了自耦PID控制器,使得控制力的量纲与被控系统相匹配,最后采用3个仿真试验验证所提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所提出的SCPID控制方法响应速度快、无超调、抗干扰能力强,同时具有良好的鲁棒性。
  • 综合能源系统
    吴迪, 刘奥, 龚弟鑫, 马帆帆, 马立, 韩中合, 刘树华
    动力工程学报. 2024, 44(1): 138-147. https://doi.org/10.19805/j.cnki.jcspe.2024.230039
    为进一步发挥综合能源系统的多能互补优势,提出一种计及先进绝热压缩空气储能(AA-CAES)与槽式太阳能集热器(PTC)集成的综合能源系统(IES-PTC-CAES)优化运行策略。首先,对AA-CAES、PTC以及系统中其他设备进行分析并建立相应模型;进而以经济性、环保性和能效性为优化目标,以设备运行的关键参数为优化变量,基于分时电价建立了协同优化策略,并通过K-means算法将模拟出的典型年负荷聚类为典型日负荷;最终,使用并行式的遗传算法对系统进行寻优,得到不同目标下IES-PTC-CAES的最优运行策略。结果表明:与参考系统相比,IES-PTC-CAES系统经济目标下总成本降低了14.61万元,环保目标下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了6 194.38 kg。
  • 余春华, 阙晓斌, 吴宏
    动力工程学报. 2024, 44(9): 1317-1327. https://doi.org/10.19805/j.cnki.jcspe.2024.240309
    重型燃气轮机联合循环效率可超过60%,是一种高效率的热功转换设备。燃气轮机具有的优异调峰能力使其在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概述了重型燃气轮机压气机的工作特点、结构特征和主要技术指标,重点介绍了国际主流燃机厂商典型型号压气机研制及技术进展。总结了重型燃气轮机压气机设计体系的研究进展,并基于我国重型燃气轮机研制现状,对标先进重型燃气轮机技术发展趋势,提出了通流气动布局优化技术、高性能叶型技术、跨音级叶片全三维设计技术、高度集成设计系统等重点技术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