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锅炉技术
  • 锅炉技术
    张大龙,张海,吕俊复,张缦,胡仁德,蔡世林,陈春元
    2014, 34(8): 58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考虑大型超(超)临界煤粉锅炉受热面的布置特点,将炉膛分为自由炉膛区段和含屏炉膛区段,对按照苏联1973标准计算得到的有效辐射厚度、辐射减弱系数和火焰中心高度系数等关键参数进行了修正,建立了新的一维分区段热力计算方法,并采用该方法对4个电厂的600 MW超临界煤粉锅炉和2个电厂的1 000 MW超超临界煤粉锅炉进行了传热计算.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计算得到的炉膛出口烟气温度与设计值的偏差明显小于苏联1973标准,可以满足工程应用的精度要求.
  • 锅炉技术
    滕叶,张忠孝,刘旭聃,周托,朱明
    2014, 34(8): 59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以某台1 000 MW超超临界塔式锅炉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区域法建立了二维小区换热模型,简化了炉内辐射换热与对流换热,对不同锅炉负荷下对流换热量占炉膛高度方向各分区换热量、炉膛总换热量的比例以及沿炉膛宽度方向水冷壁壁温的分布进行了研究,并与实测数据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水冷壁壁温计算值与试验值的最大偏差率为5.26%,均呈现中间高、两端低的分布趋势;对流换热量最多可使壁温计算值提高16.7 K,计算精度提高3.30%;计算所得的水冷壁壁温最高值为523.5 ℃,未超出材料的允许温度,且有4.8%的安全裕度.
  • 锅炉技术
    王东风,刘千
    2014, 34(8): 59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锅炉炉膛参数对锅炉效率、污染物排放和锅炉寿命的影响,得到这些参数与锅炉燃烧优化运行的相互制约关系.从测量原理和系统构成方面描述了基于激光吸收光谱的炉膛参数检测新技术.以某680 MW机组燃煤锅炉为例,进行了基于激光吸收光谱的炉膛参数测量与场重建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应用此方法能够完成炉膛内部多个参数的测量和参数场重建,可以直观有效地指导锅炉燃烧的优化运行;根据测量结果调整锅炉燃烧可使火焰中心处于炉膛中部,火焰均匀地充满炉膛,温度场分布均匀.
  • 汽轮机与燃气轮机
  • 汽轮机与燃气轮机
    王惠杰,陈林霄,李洋,孙美琪,杨新健
    2014, 34(8): 60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直接反映可控边界参数与热耗率的映射关系,基于υSVM建立了可控边界参数与热耗率的回归模型,选取与热耗率关联性强的可控边界参数作为输入参数,并应用灰色关联度模型进行验证,详细地描述了基于Libsvm软件建立υSVM回归模型的过程,并与BP神经网络模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小样本情况下,υSVM 模型回归精度更高,具有更好的泛化能力;在输入参数小幅波动的情况下,υSVM模型的输出结果基本稳定,具有很好的鲁棒性,满足实际应用的精度要求.
  • 汽轮机与燃气轮机
    胡建军,孔祥东,李志显,张永贵,张永建,〓徐进良
    2014, 34(8): 61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数值求解三维定常黏性雷诺时均NS方程,获得了叶尖单孔自发射流条件下的叶栅流场,分析了自发射流与泄漏流的相互作用,比较了有、无自发射流条件下叶尖泄漏及载荷分布,探讨了端壁相对运动速度对自发射流抑制泄漏流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叶尖射流在其下游形成的扇形低速区占据了部分泄漏流通道,由此对泄漏流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同时对叶尖吸力面载荷分布产生影响;与无叶尖射流相比,当进口雷诺数同为5.764×105时,叶尖自发射流的存在使泄漏比相对值降低5.42%,单个叶片载荷增加1.41%.
  • 自动控制与监测诊断
  • 自动控制与监测诊断
    马永光,李超,马良玉,张瑞青
    2014, 34(8): 61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以某1 000 MW超超临界机组为研究对象,设计了以“炉跟机协调方式”为基础的双线性自抗扰协调控制器.基于Matlab编写LADRC实时控制算法,利用UDP/IP协议与该机组全范围仿真机双向通讯,进行详细的变负荷扰动控制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无论是负荷跟随能力还是主蒸汽压力稳定性,线性自抗扰控制器对该机组的协调控制效果均明显优于传统PID控制器.
  • 自动控制与监测诊断
    杨平,梁火南,陈岩,刘秀杰
    2014, 34(8): 62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国内核反应堆功率控制技术存在的不足,提出将协调型多容惯性(MCP)标准传递函数控制器应用于核电站功率的控制,设计了串联校正与状态反馈协调型多容惯性标准传递函数控制器,并在Simulink中建立仿真系统对该方法进行验证,同时将该方法与经典PD控制系统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该方法对有零点的高阶无自平衡过程有较理想的跟踪控制性能;与PD控制相比,斜坡升负荷试验中该系统具有超调小和调整时间短的优点.
  • 自动控制与监测诊断
    郑海明,吴浩,李广杰
    2014, 34(8): 62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差分吸收光谱(DOAS)傅里叶变换(FFT)滤波数据处理中引入频谱校正,针对单组分SO2和NO2气体进行了实验研究,并进行了模拟谱线漂移的实验.结果表明:对于单组分SO2和NO2气体,传统的最小二乘法与校正FFT滤波法均能取得不错的效果,误差在5%以下,但校正FFT滤波法较FFT滤波法的效果更好;在漂移2个波长时校正FFT滤波法的最大误差为3.65%,传统最小二乘法的平均误差为32.80%,前者效果明显优于后者.
  • 辅机技术
  • 辅机技术
    王春波,秦洪飞
    2014, 34(8): 63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富氧燃煤锅炉磨煤机内低温腐蚀问题,以某600 MW富氧燃煤锅炉为例,研究了再循环方式、煤种及锅炉负荷等因素对磨煤机低温腐蚀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再循环方式中脱硫脱水处理过程对磨煤机出口烟气酸露点的影响明显;富氧燃煤锅炉燃烧高硫煤时,磨煤机会发生严重的低温腐蚀;磨煤机出口烟气酸露点随锅炉负荷的降低呈下降趋势;SO2体积分数对烟气酸露点的影响比H2O体积分数的影响稍大,但烟气酸露点还是由SO2和H2O的体积分数共同决定的.
  • 辅机技术
    何芳,白焰,张然
    2014, 34(8): 63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对球磨机筒体中钢球的运动状态进行分区计算,采用钢球运动动能参数测量和控制存煤量,利用基于离散元素法的PFC3D软件平台模拟球磨机运行过程,分析了一定球径的定量优化工作参数配置下不同煤质、煤量与钢球运动的关系,得出钢球实时动能与体现磨煤机效率的球荷摩擦损失能量和筒壁总功的对比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钢球抛落较泻落状态能获得更多的煤质冲击能量;钢球动能更准确地反映出存煤量的实时变化;基于钢球动能的存煤量控制方法是可行的.
  • 能源系统工程
  • 能源系统工程
    汤磊,王羽平,杨平,耿孝儒,翁一武
    2014, 34(8): 64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超临界有机朗肯循环(ORC)发电系统回收温度低于150 ℃的低品位热能,对超临界工况的3个关键问题:工质选择、加热过程和系统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对于适合超临界ORC发电系统的工质,临界温度相对较高的工质的系统循环热效率较高,膨胀机入口压力和冷凝压力较低,临界温度相对较低的工质的循环热效率较低,但能量利用率较高,膨胀机入口压力和冷凝压力较高;超临界加热器中较高的换热压力和较低的膨胀机入口温度能使热源与工质有更好的热匹配;在热源进口温度和最小换热温差的限制下,存在最佳膨胀机入口温度和膨胀机入口压力,使得系统循环热效率最高.
  • 能源系统工程
    付文锋,王蓝婧,李飞,杨勇平
    2014, 34(8): 65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便捷、准确地实现给水在回热加热器中的焓升分配优化,构建了基于粒子群优化(PSO)算法的汽轮机组给水回热分配通用计算模型,对基于进化状态的自适应粒子群算法中的聚集度描述进行了改进,并应用改进算法对某1 000 MW汽轮机组给水回热分配进行优化计算.结果表明:改进算法具有良好的收敛能力和求解精度,优化后的机组循环热效率比原设计值相对提高了0.23%;该方法简捷、易实现且通用性强.
  • 材料科学
  • 材料科学
    史志刚,董红年,李益民,王弘喆,曹海涛,王齐宏,何晓东
    2014, 34(8): 66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磁感应强度测量仪、奥氏体氧化物检测仪、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X射线衍射仪等仪器对较高磁性的S30432高温过热器管进行了取样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新管无磁当量和磁感应强度,服役1.9×105 h的运行管出现了较高的磁当量和磁感应强度,磁当量和磁感应强度在管子环向变化较大,服役时间长的管子的磁当量显著大于服役时间短的;引起运行管出现高磁性的原因是管子室温组织中存在一定量的马氏体,马氏体组织呈条带状分布在紧邻晶界两侧,服役时间长的管子中马氏体组织的量明显多于服役时间短的;与新管相比,S30432运行管组织中弥散分布在晶内εCu相的尺寸明显增大、形态也由不规则转变为圆形颗粒.
  • 材料科学
    郭士锐,董刚,叶钟,姚建华
    2014, 34(8): 66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激光再制造汽轮机转子轴颈,在汽轮机转子激光再制造后的综合跳动(TIR)控制在6.35 μm以内的前提下,选用铁基粉末进行力学性能测试,研究了激光再制造层与基体复合材料的拉伸、冲击与弯曲等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的抗拉强度和抗弯强度分别比基体材料28CrMoNiV的平均抗拉和抗弯强度提高11.29%和24.11%,复合材料的平均冲击吸收功为39 J;根据并联力学性能模型的混合律,激光再制造层的力学性能优于基体材料28CrMoNiV;激光再制造层中一次晶轴与二次晶轴的数量远大于基体材料,高密度的位错阻碍了晶界滑移,使抗拉伸强度提高;再制造层晶粒相对基体材料小而密集,裂纹扩展路径曲折,裂纹萌生功的提高使韧性增强.